明初名將常遇春身強體健,為何在盛年突然死亡?這里有靠譜的說法


很多地方流傳有「男怕三六九,女怕一四七」的俗語。

這俗語的前半句,是指男人活到逢三、逢六、逢九這樣的年齡,尤其是三、六、九組合型的年齡,往往會遇到人生的一道坎,這道坎,甚至可能是生命中的一次劫難。

仔細查一下,古代很多名將都倒在三十九歲的這道坎上。

比如三國第一虎將呂布,其于建安三年十二月敗于下邳,被曹操處死,死時三十九歲。

又比如深得諸葛亮器重的馬謖,其于建興六年失街亭,按軍法論處,時年三十九歲。

還有篡漢代魏的梟雄曹丕、滅蜀統帥鐘會、北魏創建者拓跋珪、五代英豪柴榮、抗金英雄岳飛、金海陵王完顏亮、蒙古名將拖雷、明初名將常遇春、明末名將盧象升、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、明末起義領袖李自成、清初名將豪格和多爾袞等等,全是死于三十九歲的年紀。

以上諸名將之死,多數是橫死于刀劍之下,僅有少數如拓跋珪、柴榮、多爾袞等是死于疾病,但這些人的疾病征兆明顯,都曾在臥病榻上綿延多日,實在熬不過,才撒手西歸。

惟獨常遇春之死最為蹊蹺。

常遇春,字伯仁,號燕衡,安徽懷遠縣常家墳永平崗人,生于元朝至順元年(1330年),卒于明朝洪武二年(1369年)。

常遇春祖上三代貧困,曾祖名常四三,祖父名常重五,父名常六六,這些名字的來由,都是沒有學識隨意以族中輩分和家中弟兄排行而來。

常遇春本人沒有以數字為名,是因為他出生于正月初十,該日正逢立春,故名「遇春」。

常遇春長大成人,相貌奇偉,勇力超群,猿臂善射。

元帝昏聵,荒淫無度,民眾處在水深火熱之中,天下大亂,梟雄并起。

常遇春也召集鄰里豪杰,揭竿而起,加入當地劉聚的起義隊伍中。

劉聚胸無大志,目光短淺,只是一個占山為王的平庸土匪。常遇春大失所望,決定跳槽,另擇明主。

至正十五年(1355年)初,朱元璋欲渡江南下,掃除南方后患,以圖北進中原。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

往下滑看更多文章